東京國際會議中心,1996
Tokyo international Forum
建筑功能:展館館、會議廳、劇院、商業
建筑設計:Rafael Vinoly Architects K.K.
工程設計:結構設計集團SDG渡邊邦夫
東京國際會議中心是日本首個被國際建筑師大會(UIA)認證的綜合文化設施設計。建筑包括4棟兼有會議展覽劇院商業功能的方形綜合樓、1個平面呈梭形的玻璃大廳和會議樓、地下展覽大廳和車庫等,建筑的連廊、幕墻、屋面等設計也頗具特色,是日本最大膽和富有想象力的建筑結構之一。
Rafael Vinoly 方案草圖
基地環境
4棟方形綜合樓和1個梭形的玻璃大廳/會議樓
四條地鐵線和兩條最頻繁使用的列車站—東京站和有樂町站,分別位于該基地的北部和南部,為該建筑帶來了大量的人流,也為建筑設計帶來很大難度。
會議棟 玻璃大廳的外觀
1988年12月目開始國際招標征集設計方案,吸引了幾乎絕大多數的著名建筑師參加,共收到了50個國家的395個方案。最終Rafael Vinoly的方案中選。
建筑師Rafael vinoly的方案,被競賽評委評價為“巧妙地結合了建筑用地特殊條件(弧形鐵路線經過),提出了最恰當的建筑方案和明確的功能規劃。” 建筑師將結構、設備、音響、照明,以及其他門類的技術成就集成于一個空間之中。
剖面:左側為會議棟和玻璃大廳,右側為展覽館
為實現大空間和建筑功能,結構設計難度非常大
建筑總體剖面
玻璃大廳,是一個體量巨大的透明建筑, 是整個建筑的靈魂所在。用建筑師Rafael Vinoly的話說“從玻璃大廳采入的自然光線,使地下展覽館顯得明亮,它是使得多個展覽廳群的空間成為一體的門廊”。
玻璃大廳的鋼結構設計非常復雜,集合了當時最先進的結構和施工技術,是我們今天結構設計案例介紹的重點。
東京國際會議中心的玻璃大廳
結構體系 6 要素
玻璃大廳的結構體系比較復雜,主要由6個結構要素組成:船形屋頂、巨柱、幕墻索桁架、幕墻水平桁架、連廊、端部立體桁架。
玻璃大廳的梭形平面和縱向剖面圖
1.船形屋頂
屋頂結構為梭形平面,全長約207m,平面最寬處32m。底面設計成像船底的懸鏈形,最厚處高度12.5m。屋頂結構由橫向縱向兩種結構組合而成。
屋頂橫向由屋頂橫梁和船形的鋼梁組成
拱與懸索的傳力機制
縱向由架在大柱子上的拱和懸鏈形的拉桿組成。拱和拉桿都被設計為空間雙曲線形,因此在水平和豎向都能發揮剛度作用。
屋頂懸鏈線形狀的拉桿與船形梁相交,被分割成一段一段。每段拉桿通過球形連接件固定在鋼梁腹桿上。球節點能適應每段拉桿變化的角度,并且能夠自由回轉。
拉桿與鋼梁連接的球形節點
2.巨形柱
屋頂結構豎向由兩根巨形柱支承,巨柱之間跨度為124m,屋蓋再從柱子向兩端再各懸挑45m。
巨形柱的截面變化
大柱子為雙層鋼管制作,并內灌混凝土,同時將雨水立管和電氣管線也藏在其中。與其它構件連接處的作用力巨大,均采用了大型鑄鋼件。
巨形柱在+27.5米標高截面最大,上下兩端線性收縮。巨柱柱腳設計為鉸接,只承受軸向力,柱子截面最小。在防火方面,巨形柱+32.5米標高以下都采用了FR耐火鋼。
下鉸接的巨柱和玻璃大廳本身的抗側剛度很小,其水平剛度和抗扭剛度主要由緊鄰的會議樓提供。會議樓地上7層為鋼結構框架結構,地下3層。巨柱與會議樓(混凝土框架結構)的第4和7層通過樓面鋼梁鉸接連接。
3.幕墻索桁架鋼結構
玻璃大廳立面的玻璃幕墻,幕墻鋼結構間距10.5米一榀,采用半剛性的索桁架結構,直撐桿間距2.5m。
玻璃幕墻—索桁架鋼結構體系
索桁架在室內一側沿豎向設置了波浪形(拋物線)的拉索,抵抗玻璃墻面上的水平力。會議樓一側自屋面向上幕墻高約25米,拉索為1段波浪;廣場一側幕墻高約60米,拉索分為3段波浪。
在拉索中施加了預拉力形成張力狀態,避免索桁架的拉索在風載作用受壓松弛。索桁架拉索的預拉使鋼立柱內產生壓力,整體上呈自平衡式,減少了其支承結構的負擔。
幕墻鋼結構頂部和底部詳圖
上圖為幕墻鋼結構頂部和底部詳圖,節點剛度很大,作為鋼索的錨固點。鋼索端部是壓接式接頭,端部有螺紋和套筒,索長度可調節。
鋼索與幕墻索桁架的直腹桿采用了一種特殊的鑄鋼件,U形鑄鋼件把鋼索卡在桁架的平面內。在風和地震作用下,外力引起鋼索內力和形狀變化時,鑄鋼件繞著鉸節點轉動,避免鋼索內產生復雜應力。
撐桿與索連接的鑄鋼件鉸節點
為了防止索桁架直撐桿的向平面外變形和振動,在水平方向上用極細的鋼絲將撐桿相互連接。
水平梁位置處的鋼索固定
4.幕墻面的水平桁架
在廣場一側的幕墻立面上,有2道水平放置的鋼結構桁架。上部的1道桁架與會議樓屋頂同高。下部1道采用立體桁架形式,同時作為貼近幕墻的斜向走道。這兩道桁架作為幕墻的面外水平支承。
第2道水平桁架:兼做斜向通道
水平桁架的自重沒有用立柱支承的方式,而是利用幕墻索桁架的吊索吊掛在大廳頂部。
此外,在第1道水平桁架的標高,還設置有2根水平束桿連接會議樓,作為水平桁架的支承點。
水平束桿支撐
束桿的跨度比較大,為防止其失穩和在重力作用下撓曲,配置了預應力拉桿加強。
5.連廊
在玻璃大廳與會議樓之間有4座連廊相通。連廊采用鋼結構桁架形式,兩兩與會議樓構成三角形的穩定形狀。連廊鋼結構將玻璃大廳的斜向通道與會議樓(混凝土框架)連成整體,在地震和風荷載作用時提供側向剛度。
仰視連廊與幕墻水平桁架的連接
6.幕墻面端部的桁架結構
所前面所述,幕墻面外荷載由索桁架承受,并由2道水平桁架提供水平支承。但是,在+32.5米標高以上,即會議樓屋面以上突出部分的幕墻,缺少反力機制。所以在幕墻面的端部,設置了立體桁架和空腹梁的組合結構來抵抗水平力。
端部的立體桁架
以上6個結構要素經過結合,構成了玻璃大廳復雜的結構體系。而且,對于柔性結構和半剛性結構的預拉力控制、變形控制,給設計和施工增加了很大難度。
讀到這里,你可能會問:為什么采用只有兩根柱子的方案?對于狹長形的平面,沿幕墻面布置12對立柱,沿短邊傳力的方式難道不是效率更高嗎?但是,那樣立柱既要抗壓又要抗側,對于高烈度區57米高的鋼柱來說,設計也是相當困難的。按壓彎柱設計的立柱截面較大,對玻璃幕墻勢必造成遮擋。
渡邊邦夫在他的著作[3]中說,他不斷嘗試減少柱子的數量,5根、4根、3根、2根、1根,發現2根巨柱的方案與葉形平面最為協調,結構師對這種方案抱著堅定的態度。
最后,再分享建筑中的幾處結構作法:
東京有樂町地鐵站懸臂雨篷
為了不遮擋玻璃大廳,有樂町地鐵站口的挑篷設計成全玻璃結構。10米長懸挑的玻璃結構,由四列平行相扣的膠合強化玻璃片組成。設計風載重為每平方米5kN與最高標準的地震作用。厚度19mm的玻璃平板開72mm直徑之孔洞,玻璃板之間搭接、粘合。
會議樓7層的長廊(局部節點)
位于地下一層的展覽大廳
展覽大廳棟的一塊曲面幕墻:18x18m
盡管建筑體型巨大,但是每個構件和節點都設計得很精巧,形成了完整可靠的結構體系,從而造就了這棟建筑獨樹一幟的的風格。難以想象,將近30年前的設計,不追潮流卻似乎永遠不會過時。
玻璃大廳的結構體系復雜,談不上簡潔直接、經濟合理。但站在它面前,人們感受到的驚喜和震撼是非同尋常的。我想這是結構合理性之外的,另一種存在的意義。
參考資料:
1.日本結構技術典型實例100例,日本建筑構造技術者協會.
2.鋼結構技術總覽,日本鋼結構協會著,陳以一,傅功義譯.
3.結構設計的新理念.新方法,渡邊邦夫著,小山廣等譯.
4.www.t-i-forum.co.jp/en/
5.en.wikipedia.org/wiki/Tokyo_International_Forum
6.www.gooood.hk/tokyo-international-forum.htm
7.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399974e010005ys.html
感謝 iStructure 授權分享
歡迎關注他們的微信公眾號
微信號:iStructure20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