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誤以為我要開始研究玻璃結構了,絕對沒那個意思。只是難得去一個不太常去的城市出差,臨行前一天突然起意,去看看那兒有意思的建筑吧。
首先想到的是曉書館,它所在的建筑是前男神安藤忠雄的作品。雖然在日本看安神的作品看到審美疲勞,但還真沒在國內看過他的作品。然而一查地圖,太遠了,沒時間去。。。然后想起來幾年前曾擦肩而過的Apple Westlake,也不錯呀,是前前前男神Norman Foster的作品,聊勝于無吧。然而上網一查,興趣濃度立即提升一百倍。不是因為正立面的11塊大玻璃是從德國運來的,每塊價值60萬美金,蘋果有錢愛zuo跟我沒關系;而是因為居然有人說那個正立面的玻璃幕是承重構件,甚至把它稱為玻璃結構!玻璃結構!!!
因吹絲停!
我對玻璃結構有這么大的反應是有原因的。對我在地震工程學術研究方面有深遠影響的Master Yoda,哦不,Professor Wada除了給我植入了‘You must study hard’的觀念之外,還植入了一個更專業一點兒的觀念:
Glass is the last material you want to use in a structure.
為什么呢?因為它脆。給學生們講脆性材料,舉例子,第一是粉筆,第二就是玻璃。這下來了個玻璃結構,毀三觀了。
脆又怎么樣?杭州那旮沓又沒什么地震,不要滿腦子都是延性呀抗震呀好不好?職業病好討厭的。
不過這次我還真沒把抗震放在心上。對于結構而言,脆了為什么不好?從擠奶工的小板凳說起。傳言,小奶凳都是三條腿的,以至于Milking chair在英文中已經成為三腿凳的代稱。為什么是三條腿呢?因為三點確定一個平面。
假設擠奶的小姐姐體重600N,大概120斤吧,是不是有點兒胖了?Milk maid好像普遍都胖。當她坐在三腿凳上時,盡管地面坑坑洼洼不平整,三條腿總會同時著地,這樣每條腿承受的重量大約是 600N / 3 = 200N。
如果凳子有四條腿呢?每條腿承受的重量是 600N / 4 = 150N 嗎?或者因為地面不平,只有三條腿同時著地,所以仍然是 600N / 3 = 200N ?
或許都不是。四腿凳在不平整的地面上容易晃來晃去,同時著地的經常只有兩條腿,這時每條腿承受的重量是 600N / 2 = 300N,反而比三條腿的時候受力更大!假設每條腿的承載力正好是200N,并且是用玻璃做的,那么著地的兩條腿無法承重小姐姐的重量,會發生破壞,力又由剩下的兩條腿承擔,但是它們同樣無法承受600N的小姐姐,于是小姐姐要摔屁股墩兒了。
但是如果凳子腿兒能發生較大的變形而不喪失承載力,四條腿之間會發生內力重分配:先著地的兩條腿各承受200N的力并發生變形(縮短),直到剩下的兩條腿也著地并開始受力,于是形成兩條腿各承受200N的力,另外兩條腿各承受100N的力的局面,凳子沒有被坐塌。
根據塑性分析理論的下限定理:
對于一個結構,任意假設一種內力分布,只要它與外力作用相平衡,并且各處的內力均不超過各個構件的承載力,則與之平衡的外力總是小于等于實際承載力。
在小奶凳的例子里,雖然我們根據理想平整地面所得到的內力分布(下圖左)跟實際的內力分布(下圖右)很不一樣,但因為前者符合下限定理的條件,所以它對應的外力(600N)總是小于等于實際的承載力(對于本例,實際承載力是800N)。
換句話說,結構的塑性變形能力使結構的承載力對邊界條件不再那么敏感性。然而玻璃很脆,它對邊界條件太敏感了。
“玻璃結構”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?在此之前,德國的Geralt Siebert教授承包了我關于玻璃結構的所有知識。
去年冬天,Siebert教授帶著他強大的老婆Barbara Siebert來日本玩兒,順便給我們做了個報告,題目是“Glass as Structural Element”。我總結就是兩招:一夾二墊。
夾
你是不是和我一樣以為玻璃結構一定要用鋼化玻璃?其實鋼不鋼化沒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夾膠!先簡單科普一下玻璃的種類。
最普通的就是浮法玻璃(Float glass)。它的強度其實也還好,但非常脆,看似光潔平整的表面其實布滿微裂縫。在外力作用下微裂縫悄無聲息地擴展,直到有一天突然破裂,玻璃就碎了。是不是挺像地震的?孕育地震的巖層也像玻璃一樣是脆性材料。
對玻璃進行熱處理可以使玻璃表面具有一定的初始壓應力,從而減緩表面微裂縫的擴展,于是提高了玻璃的強度。根據加熱后冷卻速度的不同,以及與之相伴的表面壓應力的大小不同,熱處理的玻璃分為鋼化玻璃(thermal-tempered glass, ESG)和半鋼化玻璃(heat strengthened glass, TVG)兩類。別問我為什么是ESG而不是TTG,或者為什么是TVG而不是HSG。那是德語,我不懂。
鋼化玻璃的強度遠高于浮法玻璃,半鋼化玻璃介于二者之間。鋼化和半鋼化玻璃破碎的形態大不一樣。剛化玻璃因為表面初始壓應力較大,一旦自平衡的應力狀態被破壞,就立馬碎成小渣渣。半鋼化玻璃則跟浮法玻璃類似,會碎成尖銳的大玻璃塊,很嚇人。
但有了夾層玻璃,這些都變得不那么重要了。夾層玻璃跟所謂的中空玻璃可不是一回事兒喲。它指的是多片玻璃通過膠層粘合成一整片。其中的單片玻璃層可以是普通的浮法玻璃,也可以是半鋼化或者鋼化玻璃。膠層也可以有多種選擇。
由于膠層的存在,玻璃即使破碎,也不會立即四分五裂,而是仍保留在原位且具有一定的剩余承載力。用于結構構件的玻璃,一定是夾層玻璃。Apple Westlake也不例外。下圖是它的正立面幕墻玻璃肋的截面。
“層合”真是一個神奇的存在。Laminated rubber bearing解決了橡膠支座隔震的問題;Cross-laminated timber成了主流的結構木材;Laminated glass又解決了結構玻璃安全性的問題。一招鮮,吃遍天。
墊
鋼化只讓玻璃變得更脆,夾膠其實也沒有解決玻璃變形能力過小的問題。對此,Sieber教授的忠告是:
永遠不要讓玻璃直接與鋼材接觸!
總之所有的連接處,都有墊片。具體怎么墊,就五花八門了。下圖是在福神的網站上找到的Apple Westlake正立面頂部檐口大樣。你們感受下。反正我看不懂。
(Source: www.fosterandpartners.com)
不論是夾層玻璃還是各種墊塊,實際上并沒有增加結構的塑性變形能力。墊塊當然有助于減小玻璃邊緣的應力集中,也可以使結構發生更大的變形,但那也不過是彈性變形能力。仍然不能適用下限定理。
那么,怎么讓玻璃結構戰勝邊界條件的不確定性呢?
目前我能想到的辦法:要么只做靜定結構;要么使用很高很高很高的安全系數。真想不出別的辦法了,求拯救
最后說一件令人沮喪的事情。費了半天勁兒一直在說玻璃結構玻璃結構玻璃結構,但可能它跟Apple Westlake沒什么關系,因為它根本算不上一座玻璃結構——價值660萬美金的玻璃面板并不承重。當然啦,那片幕墻還是要承受自身的重量以及風荷載的,但是據目測,它不承重其他豎向荷載。
從結構的剖面圖上看,銷售大廳頂部的屋面采用了和夾層樓面同樣的做法——鋼結構懸臂出挑。屋面的跨度只比夾層樓面多了2米多。能懸挑出12米的,不在乎再多挑出兩三米。
不過別灰心。通體透明的玻璃結構還是很吸引人的。看看同樣的Foster設計的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Apple Zorlu Center的玻璃盒子,不要放棄夢想。
(Source: www.fosterandpartners.com)
感謝 iStructure 授權分享
歡迎關注他們的微信公眾號
微信號:iStructure2017